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教师  经纪  系统  参数    蒸汽 

数说75年 | 你好,这里是宜昌

   日期:2024-09-19     移动:http://mip.riyuangf.com/quote/19535.html






编者按

【数说75载辉煌,共鉴荆楚巨变】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献礼祖国75周年华诞,湖北省统计局特别推出“数说75年|你好,这里是湖北”专栏,通过一组组数字,生动展现湖北75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带领大家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感受荆楚大地沧桑巨变。



依江而建,因水而兴

上控巴蜀,下引荆襄

宜 昌

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上


从1949-2024

历经75年峥嵘岁月

一幅改天换地的壮美画卷

正在这座“宜人之城 昌盛之地”徐徐展开

让我们跟随数字的脚步

讲述宜昌书写的壮丽篇章


图源黄正平


这里是宜昌

“大国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

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

宜昌数度蝶变、峡尽天开

正在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PART ONE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75年来,宜昌抢抓多轮发展机遇期,主动担当作为,奋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


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1.5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76元。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2亿元,是1949年的5.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8元,是1949年的3.4倍,经济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


1988年,随着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带来了宜昌第一次产业振兴,宜昌实现了由峡江小城向中等城市的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2.52亿元。三峡工程的兴建,给宜昌插上了第二次腾飞的翅膀,推动宜昌加快向前跨越的步伐。2012年三峡大坝最后一台水电机组投产,当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千亿元,达到2296.7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五万元,达到56315元。


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6.35亿元,是1949年的3812.2倍,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前50强,位居第49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6771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8.56亿元,是1949年的494.8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80.34亿元,是1949年的28504.3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67.45亿元,是1949年的14337.3倍。






图源黄显军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PART TWO

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



75年来,宜昌农业生产逐步走出传统模式,农业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林牧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全市深入推进农业转型发展。聚焦龙头、科技、品质、品牌,打造柑橘、茶叶、畜牧、蔬菜、粮油、水产、道地药材、现代种业八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农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以“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清江椪柑”“宜红工夫茶”“宜昌毛尖”等区域品牌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


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0.67亿元,是1949年的868倍。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44.78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53.48万吨,油料产量从1949年的0.69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22.98万吨。经济作物产量大幅提升,茶叶产量从1978年的0.22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1.92万吨,柑橘产量从1978年的0.37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418.76万吨。






图源秭归县农业农村局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PART THREE

工业转型升级提速



75年来,宜昌工业经济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巨大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壮大,总量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新兴动能加快成长,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1949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仅0.15亿元,2008年突破千亿元,2023年接近五千亿元。目前,宜昌拥有37个工业大类,涉及141个工业中类,302个工业小类,已形成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与文化用品、建筑建材、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宜昌正加速转换赛道,向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等板块转型升级,闯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3年,全市电力能源、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4.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3.4%,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拥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3家、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220家、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全市医药制造业、酒和饮料以及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强势突围,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入选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国家“千兆城市”。获批湖北省首批数字经济典型应用场景12个,宜昌市、点军工业园分别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和标杆园区。宜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图源付蓓蓓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PART FOUR

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



75年来,宜昌服务业实现了从单纯保障民生到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巨大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规模快速壮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转型升级加快提速,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194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有0.20亿元。199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25.6%,首次超过第一产业。随着传统制造业步入平稳发展期,发展动能加速转换,以信息、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进入加速期,旅游、现代物流、创新金融、健康养老、体育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057.27亿元;2020年突破两千亿元,达2042.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8%,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67.45亿元,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4.2%。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改革开放后,商品流转规模和市场容量急剧扩大,消费种类琳琅满目,品种品牌不断更新换代,质量档次显著提高。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1.54亿元,是1952年的2745.3倍,年均增速达11.8%。近年来,全市电子商务迅猛发展。2023年,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88.09亿元,同比增长30%。宜昌入选抖音电商百强城市。拥有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2个,省级电商示范基地5个。省级电商示范企业23家。全市有8个淘宝镇,31个淘宝村。


旅游产业提档升级。75年来,全市充分用好山水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旅游业逐步向工业旅游、康养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全域旅游蝶变,旅游产品和服务提质扩容。2023年,全市已建成A级景区67家,其中5A级4家,4A级24家,3A级37家。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107.78亿元,接待国内游客11085.54万人次,分别是1995年的663.3倍和69.3倍。


交通运输业突飞猛进。75年来,宜昌加快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协调发展,被国家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2023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7759.8公里,是1979年的6.7倍,全社会客运量3254.80万人,是1979年的5.5倍,货运量22996.92万吨,是1979年的32.9倍,港口旅客吞吐量121.92万人,货物吞吐量14105万吨,位居全省前列。宜昌三峡国际机场是湖北省第二个国际机场,2023年起降架次2.83万次,客运量300.75万人,货邮运量4562.85吨。


金融业实现大跨越。75年来,宜昌金融业伴随经济建设而快速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金融总量迅速攀升。1949年,宜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仅1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仅1万元。改革开放后,宜昌金融市场快速增长。2008年,宜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达1002.40亿元;2009年,宜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千亿,达1259.49亿元。2023年,宜昌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6109.22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达5912.34亿元。







图源网络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PART FIVE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宜昌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积极开拓外贸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对外贸易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建设开放平台。宜昌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欧班列等开放载体功能有效发挥。宜昌综保区保税企业占比、企业活跃度居全省前列。宜昌自贸片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90项,荣获“湖北改革奖”。成立全省首家跨境电商行业协会,跨境电商产业园实现进出口额12亿元。


对外贸易稳步提升。202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45.7亿元,是1998年的87.4倍,年均增长19.6%。其中,进口总额65.0亿元,是1998年的23.9倍,年均增长13.5%;出口总额380.7亿元,是1998年的159.6倍,年均增长22.5%。全市出口商品总值中,一般贸易占82.9%,高新技术产品占6.4%。





图源宜昌自贸区官网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PART SIX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75年来,宜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实力明显提升,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科技事业日新月异。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宜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32家,是2014年的6.3倍。科技型中小企业2756家。全市有各类研发平台1023家,其中国家级51家、省级325家。拥有工程技术中心269个,重点实验室115个,重要科技成果登记116项,专利申请授权量8864项,其中发明专利1512项。


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在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的同时,宜昌居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宜昌文化事业机构由2012年的175个增加至2023年的186个,博物馆纪念馆机构由2012年的14个增加至19个,剧场、影剧院由2012年的16个增加至30个,公共图书馆由2012年的14个增加至15个,藏书由2012年的183.4万册增加至576.8万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新建了宜昌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先后完成了市体育中心、西坝体育中心等场馆的升级改造,完善了各类体育公园、社区健身园、绿色健身站等休闲健身场所体育锻炼设施。2023年,宜昌成功承办了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


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75年来,宜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建立起了从幼儿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从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2023年,宜昌共有普通高校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6所,普通中学166所,普通小学224所,幼儿园462所。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支出达到86.72亿元,占比为12.8%。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末,宜昌共有卫生机构29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3个,妇幼保健机构1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5个,卫生监督机构10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285人增长到2023年末的36742人。卫生机构床位由71张增加到32595张。每千人医生数由0.93人增加到3.62人,每千人床位数由0.04张增加到8.31张。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来到宜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规矩。近年来,宜昌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创新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从昔日“化工围江”到今朝“江豚逐浪”,实现了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素质”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宜昌先后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2023年,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优良天数比例为84.4%,比2016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城区环境空气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下降34.5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为“优”,全市34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图源宜昌市科学技术局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PART SEVEN

人民生活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后,宜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大踏步迈入小康。党的十八大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98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472元;2007年突破万元,达到10241元;2013年突破两万元,达到20934元;2017年突破三万元,达到32316元;2021年突破四万元,达到41030元。2023年,宜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48元,是1981年的98.4倍,年均增长11.5%。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1985年,宜昌农民人均纯收入439元;1994年,宜昌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千元”,达到1120元。2014年,宜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837元;2023年达到24479元,是1985年的55.8倍,年均增长11.2%。


住户存款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钱袋子”越来越充实。改革开放后,1980年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0.90亿元。1997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4.64亿元,是1980年的127.4倍,到2023年时已突破4千亿,达4011.72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75年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连续多年上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兜底保障功能持续显现。2023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54.14万人,工伤保险人数76.2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7.50万人。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9.43万人,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6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97万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39亿元,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9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20亿元。养老服务床位数3.92万张。








图源澎湃网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75年栉风沐雨、75年沧桑巨变

这75年,是一幅宜昌人

风雨同舟、披荆斩棘的奋斗画卷

更是一部宜昌

波澜壮阔、改天换地的发展宏篇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宜昌 实现了

由峡江小城到中等城市

再到大城市的跨越

正在向“典范城”“世界级”阔步迈进

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敬请期待下一站!



制作单位:宜昌市统计局


本文地址:http://www.riyuangf.com/quote/19535.html    迅易网 http://www.riyuangf.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