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工程  女神  数学    解决    大连  有效  租赁  老师 

【赤峰文史】突飞猛进的现代农牧业

   日期:2024-09-19       caijiyuan  
核心提示:赤峰是传统的农牧业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赤峰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最南端和燕山北麓、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是农牧

赤峰是传统的农牧业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赤峰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最南端和燕山北麓、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是农牧业发展的“黄金地带”,土壤气候条件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全市现有耕地2744.88万亩。赤峰市农作物种植分三大类,一是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水稻、谷子、玉米、高粱、荞麦、糜子、黍子和豆类作物、薯类作物。二是经济作物,包括油料作物(向日葵、芝麻)、糖料作物(甜菜)、蔬菜、瓜类、药材,还有麻类、烟叶等。三是其他作物,主要是青饲料。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草原、巴林和海哈尔塔拉草原是天然的优良草牧场,主要畜产品中有肉牛、肉羊、细毛羊、白绒山羊等,农区养殖则以生猪、肉鸡、蛋鸡、肉鸭等为主。

建市四十年来,全市通过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对粮食种植实行补贴及全面免除农业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全市坚持不懈地大搞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随着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新品种的使用,粮食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连续10年突破百亿斤,牲畜存栏居自治区首位。全市始终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加快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大园区、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创建大品牌,现已形成粮、肉、菜、草、乳五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甜菜、笤帚苗子、肉驴等特色产业,有力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农村牧区改革大见成效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赤峰市农村首先进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革。1984年4月,全市农村全面推广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及第一轮土地承包,1984年至1997年,又实施了第二轮土地承包。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市开始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允许在土地集体所有权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承包土地进行转包转让、互换和入股等。2014年,赤峰市稳妥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至2018年,利用近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牧区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奠定基础。利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进一步放活经营权,引导承包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有序流转承包地,鼓励承包户在自愿的前提下采取互换承包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

在农村实施“两田制”的同时,全市牧区全部实行“牲畜作价、分户饲养”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1985年之后,针对草场超载放牧现象,首先在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进行试点,实行草牧场有偿使用,创造出牧区家庭小草库伦经营模式,随后在全市逐步推行草牧场有偿使用制度。1994年,农业部在阿鲁科尔沁旗召开全国落实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现场会议,推广赤峰市经验。2001年,赤峰市开始实施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对牧民承包或有偿使用的放牧场、打草场,允许在集体所有权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可以出租、转让、交换、继承,也可以转股入股、联合经营等,加快草场有序合理流转,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1990年代赤峰农村秋收场景

1999年,全市以减轻农牧民负担为主,进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推广农牧民负担一定三年不变、公平负担、报账制度三项改革和“三提五统”改革。农牧民人均负担进一步减轻,人均减负率51.7%。2006年,全市农牧民不再交售农牧业税,承担的各种税费全部取消。深化农村牧区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18年赤峰市开展清产核资工作。2019年至2020年10月,开展农村牧区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市12个旗县区共2049个嘎查村(居)完成了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嘎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确认成员数3427875人,量化经营性资产26.3亿元。

2019年,落实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等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稳妥开展农村牧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调动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农牧民、集体经济组织、返乡人员和有实力、有意愿、有责任的企业,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内蒙古唯一没有“分田到户”的村

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建昌营村,位于赤峰市东35公里,面积6.66平方公里,现有2387户、6396人。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区位和资源优势,元宝山区建昌营村迅速发展了一批乡镇企业,曾一度拥有两个煤矿、一家热电公司、一家铜材加工公司以及建筑公司、装潢公司、塑钢门窗厂、油漆厂和建材公司等11家企业,成为全市知名的行政村,被媒体称为“草原华西村”。全村当时有耕地2000多亩,一直集体使用,是自治区唯一没有“分田到户”的村。四十年来,建昌营村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之路,实现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成为全市乡村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第一产业快速发展

建市前,农牧业在经济中占较大份额,1982年,农牧业总产值18.5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52.6%。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牧业经济全面发展,农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农牧业经济的绝对值迅猛增长。至2022年,全市农牧业生产总产值为726.62亿元,是1982年的39.1倍。随着赤峰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

粮食产量突破百亿斤

1980年代,赤峰市大规模开展以打井修渠、筑坝平整土地、修建水平梯田以及小流域治理等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1992年以后,全市农田基本建设逐步向水平畦田、水平梯田、高产稳产田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四十年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1982年,粮食总产量仅22.68亿斤。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亿斤,达到108.9亿斤。2022年,粮食总产量131.2亿斤,是1982年的5.8倍,粮食产量连续10年突破百亿斤。

松山区初头朗土豆种植
高标准农田建设居自治区之首

赤峰市旱坡地面积大,地下水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坡耕地土壤质量不高、粮食产量偏低的问题,全市大力推进旱作高标准梯田建设,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为重点,整村、整乡、整建制、整流域稳步推进,全市已建成8个万亩以上旱作水平梯田区、116个千亩以上旱作水平梯田区,完成高标准农田349万亩,居自治区之首。

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

1980年代以后,赤峰市各个旗县区都组织声势浩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主要任务是修建水平梯田和生态建设。每到秋季,各旗县区四大班子领导挂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全部出动,各个乡镇具体组织农民出工,集中人力物力,连片施工,逐个山头攻坚。大会战一般一个月左右,日出工人数动辄几万人,最多的能达到十几万人,在缺少机械的情况下,靠人力修建出大片水平梯田、水平畦田。全市从南到北广大农村随处可见的大片梯田,几乎全部为当年大会战的结果。通过大规模的整理土地,全市可耕作的土地都得到利用,很多荒山变成良田,对全市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因大量使用机械,各地不在组织大会战。

1986年敖汉旗修造梯田大会战

水浇地达到1200万亩

全市建成大中型灌区35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4处,分别是英金河灌区、甸子灌区、海日苏灌区、山湾子灌区。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灌溉机电井134276眼。按照国土三调数据,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1199.7万亩。从河流到水库,从灌区到农田,从机电井到田间地头,全市水库、塘坝、池塘星罗棋布,渠道纵横交错。这些水利设施,在抗御干旱、洪涝灾害,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节水灌溉500万亩

赤峰市从201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成为全市农业生产的一次历史性革命。节水灌溉主要是指玉米膜下滴灌和谷子、马铃薯、大地蔬菜滴灌。市政府整合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各类项目资金,统筹安排,专项用于节水灌溉,市和各旗县区两级财政也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迅速扩大,最高峰时玉米膜下滴灌超过500万亩。以后全市又推广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都取得良好的效果。节水灌溉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特别是土地能得到有效利用,为提高全市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2022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497万亩,其中膜下滴灌面积401万亩、浅埋地管面积96万亩。

喀喇沁旗地膜覆盖
最大的草原灌区

海日苏草原灌区位于西拉沐沦河中下游的翁牛特旗海拉苏境内,始建于1958年。1978年,灌区水源工程——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投入使用,灌区从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引水。海拉苏草原灌区由翁牛特旗幸福河灌域和巴林右旗达林台灌域组成,灌区总土地面积33万公顷,设计灌溉面积3.33万公顷,以灌溉饲草料基地、天然草场为主。

海日苏水利枢纽工程
初步实现农牧业机械化

四十年来,赤峰市农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机具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使用效率逐步提升。至2022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53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5%,其中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畜牧业、设施农业机械化率达到41%左右。设施农业、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取得明显进展。

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技术试验基点

翁牛特旗桥头镇是全市第一个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技术试验基点。在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通过引洪淤灌、兴修水利、创新种植业产业结构、科技兴林改造生态等综合治理,使全镇48万亩土地完全达到三林、三草、四分田的生态建设目标。1991年验收时,全镇粮豆总产量超过8000万斤。

设施农业大放异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市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塑料冷棚、暖棚蔬菜种植,常规种植面积、产量显著增加。从2004年开始,赤峰市强力推行设施农业建设,全市蔬菜生产及设施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每年以10万亩的发展速度稳步推进。202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187万亩,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1251处,其中万亩以上园区9处、千亩以上园区245处。7家设施蔬菜生产企业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全市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南部旗县重点打造以番茄、黄瓜、特色水果为主的优势发展区,北部旗县重点打造以平菇、北虫草为主的特色发展区。2022年,全市设施农业总产量达到750万吨,设施蔬菜实现全年生产、四季供应的良好局面。“赤峰番茄”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设施农业品牌,番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全市常年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赤峰市已被认定为内蒙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被北京市认定为食品放心工程蔬菜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赤峰和润农业育苗温室
塞外番茄第一镇

宁城县大城子镇设施农业面积达3.8万亩,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高原寒地优质设施番茄供应基地,有“塞外番茄第一镇”美誉。“宁城番茄”一直以绿色、优质、安全著称,凭借自身品质成功打开国内市场,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深受省内外消费者青睐。

宁城县大城子镇设施农业
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作为蒙东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园区,松山区大庙镇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总面积2.3万亩,已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棚5000栋,每个棚室年产西红柿4万余斤,总产量10万吨以上,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区。

牲畜存栏全区第一

二十世纪80年代,赤峰市认真贯彻落实“林牧为主、多种经营”方针,使全市畜牧业开始走向“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稳步发展道路。90年代后,走“种养加、一条龙”“牧工贸、一体化”的路子,牲畜存栏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以后,全市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坚持把畜牧业摆在突出的发展位置,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牧区注重转变传统经营方式,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牲畜存栏数量继续增加,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扩大养殖规模,突出发展肉牛、肉羊和生猪等,全市牲畜存栏量由1982年的794万头(只)发展到2022年的1650万头,是1982年的2.1倍。

大型现代化养殖基地

建市四十年来,畜牧业养殖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形成整村推进模式、自繁自育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养殖专业合作社模式、公司化模式和羊联体模式等多种适合当地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现代养殖模式。全市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65351个,其中国家级标准规模养殖示范场37个、农业部授牌的20个、自治区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89个。

北繁南育的肉牛养殖模式

1997年,赤峰市成立百万肉牛产业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实施肉牛产业开发工程。依托肉牛养殖量和肉牛专项推进等政策,全市牛养殖量稳步增长。通过多年对本地牛的改良,形成以牧繁农育、北繁南育为主的完整西门塔尔牛繁育体系。形成肉牛养殖专业村、肉牛养殖功能配套专业小区、公司+基地+农户、托牛所、生态家庭牧场等一系列适应各地发展的规模化养殖模式。2022年,全年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5%。肉牛存栏量达277.1万头(只)。

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

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示范园区规划面积已达110万亩,其中种植面积68万亩,是全国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牧草面积最大的地区,年产商品草65万吨,占全国商品草的1/6,产值达12亿元,2013年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授予“中国草都”称号,2017年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确认为全国紫花苜蓿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园区先后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29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还有20余家农牧民合作社参与其中。

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苜蓿种植
农牧业科技硕果累累

建市四十年来,全市农业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不断深入。农业部先后在赤峰市建立了谷子遗传育种研究室和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谷子、绿豆、糜子及杂粮杂豆等9个综合试验站点。赤峰市先后培育出一批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玉米、高粱、谷子、辣椒等农作物新品种。其中,1986年“谷子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玉米新品种“赤早5号”、高粱新品种“赤杂16号”、谷子新品种“赤谷10号”等10个品种获农业部品种保护授权。全市农业生产中新品种应用率提高到36.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2%,玉米品种每3-5年更新一次。

在畜禽育种方面,先后培育成功草原红牛、敖汉细毛羊、乌兰哈达猪、罕山白绒山羊和昭乌达肉羊等地方品种,这些品种在赤峰地区的畜群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1990年代以后,胚胎移植等使用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良种及改良种家畜比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品种结构得到优化。肉牛良种、肉羊良种、小尾寒羊、猪禽良种等不断引进。

昭乌达肉羊

昭乌达肉羊是赤峰市历经20年自主培育的肉羊新品种,它是以澳美羊为母体、德美羊为父本培育出来的理想型肉用细毛羊,并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被农业部正式命名为“昭乌达肉羊”。昭乌达肉羊生长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每只羊平均有10亩左右的专属牧场,由于自然环境优越,这种样原生态环境下生产的昭乌达羊,肉质细嫩、鲜美可口、不膻不腻,深受人们喜爱。

好鲁库种羊场
自治区最大的农作物种业基地

全市共有农作物种子企业68家,其中自治区发证具有生产经营杂交玉米资质的种子企业24家,占全区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的一半;旗县级发证的种子企业44家。2022年,全市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3.4万亩,产量4400万公斤,占全自治区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的78%以上,杂粮制种面积1.3万亩,产量400万公斤,占全区95%以上。

2022年,赤峰市利禾农业取得全国“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资质,是全市唯一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松山区万亩种子生产基地
中国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

赤峰市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十届的赤峰·中国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展会,有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荷兰、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的1000多家展商参展,已成为国内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现代农业装备、优质畜禽产品的展示平台。

中国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在赤峰会展中心举办
畜禽种业

全市各级种畜禽场87家,其中国家级核心育种场4家,即内蒙古草原金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敖汉旗良种繁育推广中心、赤峰振兴鸭业科技育种有限公司。国家级水禽良种扩繁基地1家,即内蒙古桂柳牧业有限公司。国家级种公牛站1家,即内蒙古赤峰博源种牛繁育有限公司。自治区核心育种场2家,即内蒙古金秋牛业有限公司、赤峰市罕山白绒山羊种羊场。

建成一批农牧业龙头企业

1983年到2001年,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链条尚不完善,发展模式比较单一。进入二十一世纪,赤峰市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坚持以扶持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赤峰市借鉴山东等地经验,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企业为龙头,上联市场,下联农牧户,带动种植业规模化发展,逐步建立粮、菜、草等几大主导产业,努力形成“发展园区化、企业集团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服务系列化”的产业格局。2007年,赤峰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主导产业定位,提出以粮(玉米,杂粮杂豆)、菜(蔬菜,马铃薯)、肉(牛肉、羊肉、猪肉、禽肉)、乳、草为主导产业,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具有赤峰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整体水平走在自治区前列。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417家,总产值172.4亿元。

推向全国的农业品牌

赤峰耕地、草场等农牧业资源丰富,是自治区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蔬菜生产和调出大市,牛羊肉、杂粮杂豆等特色农畜产品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青睐。全市已有三类农产品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分别是赤峰小米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喀喇沁旗中药材入选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赤峰番茄入选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赤峰市打造出以“敖汉小米”“宁城苹果”“红山稻”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市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21个。

玉田皋大米

翁牛特旗玉田皋村位于红山水库中下游,现有耕地4000亩,主要种植水稻,因其独特的水利资源,水稻有老哈河水的灌溉,亩产量高,米质优良,口味醇香,是纯绿色无公害食品。因此,玉田皋品牌大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远销周边地区。玉田皋村曾经是全旗最早引种水稻的第一村,近年来,随着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创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村里开始发展有机水稻种植,“玉田皋大米”再度升级,成为赤峰市著名农业有机绿色品牌。

敖汉小米

敖汉小米,赤峰市敖汉旗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敖汉地区是世界范围内种植和食用小米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小米之乡”。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敖汉旗兴隆沟发掘出了粟和黍的碳化标本,经专家考证距今8000年。据此,世界专业机构认证敖汉地区为中国古代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亦为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2013年5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对“敖汉小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敖汉小米博物馆

宁城苹果

宁城县依托自然优势和小气候特点,培育出了适合寒冷地区栽植的宁城富硒苹果,果树面积已达25万亩,居自治区第一位,年产果品15.6万吨。“宁城苹果”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评为中国十大富硒品牌。

宁城苹果丰收
中药材种植基地

2022年,赤峰市中药材在田总面积48万亩,产量39.05万吨,产值47.79亿元。其中,大宗药材品种桔梗7.32万亩、北沙参2.3万亩、防风2.5万亩、黄芪11.6万亩、黄芩2.7万亩、板蓝根1.5万亩。桔梗产量达到17.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北沙参达到1.3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5%。特别是桔梗以色白、条长、根杈少、口感好而著称,除少量药用外,鲜品全部销往韩国、日本。赤峰地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桔梗产区,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被誉为“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该镇道地中蒙药材基地成功进入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行列。

喀喇沁旗中药材初加工

来源:《赤峰文史》特刊 《赤峰建市四十年》


赤峰市政协

宣传政协工作
服务政协委员

本文地址:http://www.riyuangf.com/xwnews/9053.html    迅易网 http://www.riyuangf.com/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快讯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