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工程  女神    解决  大连  老师    贵州  股票  会议 

“鞍山”作为地名的断代分析

   日期:2024-09-19       caijiyuan  
核心提示: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摘要:鞍山作为地名,其历史溯源在历代史料中都无明确有序的记载和说明。古西鞍山和东鞍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 要:鞍山作为地名,其历史溯源在历代史料中都无明确有序的记载和说明。古西鞍山和东鞍山山地与鞍山的地名由来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历代文献涉及鞍山地名的线索和相关古地图的考证,结合鞍山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古西鞍山山地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历史的探究,另辟蹊径,通过古代鞍山曾用名“安山”和“龙凤山”的分析论证,阐明了“鞍山”作为地名在不同时代的演进进程。

关键词:鞍山;;地名;断代

“鞍山”地名的由来,与古代西鞍山和东鞍山山地的地形特征与传统文化寓意是密不可分的。

一、古代鞍山曾名“”与“龙凤山”的断代分析

据民国《奉天通志》卷一百七十记载:“辽太祖神册年间(916-921年)曾于安山之地方设置铁榷(政府经营矿冶的专卖机构),俱用土法冶铁鼓铸”。依此可知辽宋时期,今西鞍山、东鞍山地区就已有矿采的记述和相当规模的冶铁机构建制,已经明确命名为“安山”。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鞍山地名中的“安山”与“鞍山”只是古代对鞍山地区在写法上的不同,是“安”通成“鞍”而已。然而,随着笔者考证研究的深入,依据古文献、古地图和今鞍山城老居民的口传脉承,推断至少在辽(宋)时期,古西鞍山地区应叫成“安山”,且在明清时期,曾有俗称或别名“龙凤山”(亦名“凤龙山”)的历史事实。

(一)在辽(宋)时期或更早年间,鞍山地区曾正名为“安山”

史学界经过证证实,在辽(宋)时期,鞍山就有汉代的新昌县城建制(古城址在今西鞍山北,杨柳河北岸200米),但对古西鞍山地域的命名还没有十分确定的地名依据和参考。鞍山作为地名溯源,据民国时《奉天通志》中截录的辽金历史文献确定是以辽代时期命名为“安山”的记述为起始。到了明、清两代的地方历史文献中,因为鞍山驿城的建立,对鞍山地域的命名都明确成“鞍山”名样。综上,我们以历史文献的记述来断代,推断辽(宋)以前,原西鞍山山地应叫成“安山”是有史料记述根据的。

另据《全辽志》《明一统志》《辽东志》等文献,也曾把辽阳附近的今弓长岭山地,叫成“安平矿山”,且有“城东南一百里,有铁矿”的记载,概皆因其是当时的主要采矿山地,寄望平安,而取“安”字,寓“平安纳福”之意。可见,辽代将古西鞍山山地称为“安山”,应该也是“平安纳福”的初衷寓意,而并非是我们理解成的单纯在写法上的不同。

(二)清末,至少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前,古西鞍山山地曾别名“龙凤山”(或凤龙山)

根据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军方发行的附近地形古地图,即1904年2月18日日本军方绘制的《辽阳附近战斗图》和8月12日的《辽阳附近地图》两幅作战图可明确得出,在今西鞍山的位置坐标上,都标注“竜(通龙)凤山”和“凤竜山”的山名,即“龙凤山”。又根据核查明代《辽东志-地理志》中有“龙凤山,城东南四百里”的记载。另民国版《海城县志-地理山脉》中也有“龙凤山,城北四十五里”的记载。然而,两种记述却无法吻合,因而无法确定“龙凤山”准确的地理位置。但确可依此推论,历史上鞍山地区的确曾有比较重要的山地名叫“龙凤山”的事实。而年代久远,传承模糊,从现在遗存的我国历史文献和鞍山地区史志古图中已无法确定核准“龙凤山”的精准坐标和准确的地理位置。(见图1,图2)

因此,某种程度上1904年日本军方绘制的两幅古地图可以成为探究和证实西鞍山山地曾名“龙凤山”的历史线索,成为古西鞍山山地命名探源的重要史料证据。从两副古地图来看,十分一致地将今西鞍山山地位置标明是“龙凤山”。加之从日方对日俄战争实施军事侵略的重视程度和对作战地区地形地貌及山地命名的准确性要求来分析,两张日俄战争时期的日军作战地图应该是绘制时期该山地的真实情况反映,即证实了清末时期西鞍山山地确实有“龙凤山”(或凤龙山)一说。

此外,从中国传统“龙”“凤”文化与古西鞍山山地的山形分析,古时将西鞍山山地称为“龙凤山”,形、意契合,寓意“平安吉祥”。

众所周知,龙和凤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炎黄子孙始祖的图腾。龙凤文化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笔者仅就其来源、形状、寓意几个方面,围绕古西鞍山山地曾名“龙凤山”可能的几个形成因素,概要展开分析论证。

1.关于凤的寓意和形状特征

(1)来源:凤,是新古器时代以来由火、太阳和各种鸟复合为图腾的氏族部族的徽识。古称“凤凰、火之精、生丹穴、鸟中之王”,雄曰凤,雌曰凰。

(2)寓意:“出于东方君子国,翱翔于四海之外”,首戴德,颈揭义,背负仁,心入信,翼挟义,足履正,尾系武,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大安宁,古为“仁鸟”,祥瑞之禽。

(3)形状:凤家族中,凡“多赤者凤,多青者鸾,多黄者,多紫色,多白者鹄”,还有鲲鹏、玄鸟、精鸡、马头凤(凤身马头之凤)等近50种。凤凰形象,大体是鸿前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燕颔鸡喙,人目鸮耳,鹤足鹰爪,龙文龟身,即凤具有鸿雁(水禽)、麒麟(长颈鹿)、鸡、蛇、鱼、龙(鳄)等虫鸟兽等类图腾的复合特征(以上见《山海经》《春秋演礼图》《韩诗外佳》《说文》)。(见图3)

(4)特征:凤鸟与太阳(火)密不可分。大约是其原型“鸟属”的缘故,原本就是长尾原鸡或驯化后的家鸡,日出而鸣,日入而息,古人认为“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尖上,故阳出鸡鸣”。先民认为太阳引来了鸡,或鸡唤来了太阳,二者不可分。因此,先民产生了对太阳和鸡类鸟的崇拜,产生了二者复合的图腾,“丹凤朝阳”的原始含义就在于此。

2.关于龙的寓意和形状特征

(1)来源:中国最原始的龙,自然原型是湾鳄、杨子鳄——中华鼍龙,又称夔牛、蛟龙、水虎、虎蛟等。《山海经》论述,“鱼身而蛇尾”。龙以鳄为主,蛇为辅;再扩大,凡是有夔牛状头蛇头、四足、鳞甲的动物,都扩大了进来。

(2)形状:龙至唐而后,成鱼、马、犬等复合型,在黑吉辽东北地区,龙具明显的犬、马特征。

(3)寓意:将龙作为图腾崇拜,人们赋予了龙更多的神力和尊贵的化身,成为莫可名状的神异的祥瑞、幸运与成功的标志。(见图4)

以上种种,可明确得出,传说中的“凤”为祥瑞之禽,以“仁鸟”相称,它的出现就代表着地方上的“安宁”的寓意;而“龙”更被人们赋予了神力和祥瑞的意义。且龙、凤二者其形状中都有与马、蛇、龙相近的主要元素特征,即背颈部起伏隆起,状如鞍马。而西鞍山山地的原始形状就酷似状如马鞍状起伏的蛟龙与翔凤的姿态。因此,鞍山的先民将古西鞍山山地称为“龙凤山”,以表达“龙凤呈祥”的“平安”寓意,是有原始形状寓意和传统“龙凤”图腾崇拜的来源根据的。

另据1952年鞍钢采矿部调查撰写的《东鞍山铁矿床地质探矿报告》,在“区域与矿床之概论之地形状态”章节中,有对当时西鞍山山地的形貌特征如“剑龙”的描述,或可对我们追溯古西鞍山山地命名中的龙凤一说,成为科学立论的有益证据。

其原文是:“地质支配地形在此至为明显,即因坚硬铁矿体和石英岩,较其他花岗岩类岩石难于风化,因而特别突世显露,而坚硬岩石的走向方向亦即为峰脊梁伸展方向,于汤岗子北望时,西鞍山的景象颇似两条剑龙相对伏着。由于伪满时采矿的剥离,在西鞍山山北东端海拔70米水平处发现有条古河床之遗迹,现在由于山坡堆积物及采矿剥离之影响,其原来之丘陵地形,不甚明显。现在河流因山地上升,其高度较往昔河流为低。在古河床中发现富有长石之花岗岩砂,可想当时东、西鞍山的南部尚有较高的花岗岩山体。”综上可以得出,古西鞍山山地形状确有如“龙”如“凤”的事实,且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均可达成不争的共识。(见图5~图8)

(三)古西鞍山山地的人文历史背景使其称为“安山”和“龙凤山”成为可能

1.汉代古西鞍山北部建有新昌县古城

据辽金史料显示,今史学界已充分论证,早在秦汉时期西鞍山北部、古杨柳岸200米左右,沿今中长铁路东部、250米~280米见方,建有西汉时期新昌县城。考古学者曾在遗址处发现大量汉代绳纹砖、陶板瓦、瓦当及汉代王铢钱、半西钱等,文化层堆积最厚地方近3米,文物部门勘查,出土战国和西汉时期的货币,最晚有金代的正隆通宝等。古新昌县城遗址南靠杨柳河、西鞍山,人群相对密集,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先民将其临近“靠山”,根据其形状及人文环境称为保一方平安的“安山”和寓意吉祥的“龙凤山”之名,顺理成章,形意契合。

2.辽代古西鞍山东部建有鹤野县城遗址(俗称“官墙子”)

诸多史料记载,辽代鞍山属东京道辽阳府,建有鹤野县城堡。其遗址毗邻今鞍山城西墙,俗称“官墙子”。旧址原有一个方形土城,每面长达400米,西面土城墙保存最高约4米,整个城高出地面约2米,建设在东西鞍山之谷,今建国大道从古城中穿过。此遗址中曾有铁剑、石臼出土,并发现很多纹砖、布纹瓦、灰陶片、乳白瓷片等。根据这个遗址的土城结构及出土的遗物和西鞍山古代矿洞等情况推断,古人曾在此开矿冶炼。而取“鹤野”作古鞍山的地名,分析一是古时“鹤”为祥鸟,有吉祥的寓意;二是“鹤”亦“鸟属”如“凤”形有一定关系。因此,辽代的鹤野县城的命名应该也与古西鞍山山地的山形如“凤”、“龙”有关联。

3.明清两代古西鞍山的宗教文化

由于古西鞍山地势风水俱佳,山色景致怡人,故成为修建宗教寺观的理想地点。山上建有居山东面的朝阳寺和山西部南面的夕阳寺等古寺庙。关于古西鞍山寺庙的记述,尤其在明清两代中、朝两国使臣的《燕行录》中颇多。例如,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明朝大臣朱之蕃出使朝鲜,途径鞍山时作《薄暮登鞍山游安福寺(夕阳寺)》,有“斜日翻鸦烟炊晚,好山翔凤古松深”的诗句。诗中“好山翔凤”的字句即道出了古西鞍山是“翔凤”的说法,这与西鞍山当时有“龙凤”的寓意与命名密切相关。历史上,古夕阳寺在西鞍山南侧,古时庙宇辉煌,有前后大殿,前殿二层楼,并有东西配殿,其东侧里许陡壁上建有朝阳寺,两寺各居西鞍山的东西两向。至今鞍山城的老居民还有西鞍山的夕阳寺与朝阳寺为“一龙一凤”呼应的流传。按照“丹凤朝阳”而居东的理论推断,西鞍山东部的朝阳寺应为“凤”,西鞍山西部的夕阳寺应为“龙”。两寺古老的宗教文化和鞍山人脉脉相承的乡里俗称,又可印证古西鞍山曾名“龙凤山”一说。

综上所述,通过古代鞍山地名的探究与论述,已基本明确了鞍山地名的缘起与历史由来。应该说,鞍山曾用的古地名“安山”和“龙凤山”在其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其山地属性特质(铁矿山)和原始寓意(形似龙凤,状如鞍马)的产生根源,更是有古今诸多文献辅证和古图印证,且加之民间传承等多维度信息含量支撑,是鞍山城市历史中被时代更迭而遗落错过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二、明代以后鞍山作为地名的

(一)明代开始鞍山地区正名“鞍山”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元朝灭亡后有一股残余势力纵兵数万进犯辽南,首据鞍山,北犯辽阳,南攻海盖。后由辽东都指挥使马云、叶旺率兵力战元兵,战局才转危为安。而战乱一直到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才平息下来。同年,为传递文报方便,在今东、西鞍山的山谷平地建置鞍山驿,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始筑砖城。历经十二年的战乱之后,正式将鞍山地名定为“鞍山”,鞍山地区也因明代建筑的“鞍山驿”而注明为“鞍山”。而取“鞍”字,是否因为形似龙凤的西鞍山也酷似马鞍之状,亦或因为经历多年战事的守备将士,为彰显和铭刻多年劳苦的鞍马武功,表达确保四方平安的心绪与愿望,也未可知。但确实是在明代修建鞍山驿城之后,历史上诸多文献均明确,鞍山之名与东、西鞍山山地形似马鞍密切相关。如据《朝天录》记载,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朝鲜使臣郑士信路经鞍山驿时写道:“行抵鞍山未尽五六里许,山势自东迤西,中设城堡于平地,堡之东西两山对恃,而东西山形各似鞍形,盖山之得名以此欤。”依此看来,定“鞍山”地名后,即让人见古东、西鞍山山地的蜿蜒起伏之状,便自然产生因山地形状酷似马鞍而取鞍山地名的印象,而且此种说法今已成为鞍山作为地名由来的主要结论。

(二)民国时期将鞍山山地命名“东鞍山”和“西鞍山”

历史上,东、西鞍山山名流传下来的还有几种名称,如西鞍山曾名唐王山、夕阳寺山、骆驼山等名;东鞍山曾名“对面山”。而在民国之前,古东、西鞍山山地的山名,根据现有史料显示,只有“鞍山”一种说法。现今我们习惯叫成的西鞍山和东鞍山,分析是因民国时期(1912年前)日本侵略者在鞍山地区非法掠夺矿产资源,在鞍山古驿城地区设立东、西两处矿厂的缘故。因为至少在清时期的鞍山地区还只命名为“鞍山”,当时没有任何文献显示命名东鞍山和西鞍山。如据清末宣统时期的《》记载,对鞍山山地还只有“鞍山”的命名,并没有东鞍山和西鞍山之分。而等到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时期的民国版《辽阳县志》和《海城县志》,以及那一时期的古地图与历史文献资料,则都将今鞍山山地明确分为“东鞍山”和“西鞍山”的名称。经分析笔者认为这与当时日本人建立了鞍山城西的“西鞍山采矿所”和城东的“东鞍山采矿所”后,为区分方便,因两山地方位分布而取东鞍山和西鞍山的叫法。

今天,通过新的史料证据对鞍山地名展开溯源研究,重新论证“鞍山”作为地名的来龙去脉,将这段被人遗忘的城市历史重新挖掘出来,将鞍山地名的来历赋于新的内涵与理念,这在传承鞍山历史与文化的同时,更将其赋于新的城市精神元素,必将对鞍山城市历史和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郑激宇

来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选稿:耿 曈

编辑:杜佳玲

校对:宋宇航

审订:汪鸿琴

责编:王玉凤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本文地址:http://www.riyuangf.com/xwnews/9470.html    迅易网 http://www.riyuangf.com/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快讯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